2014年8月15日 星期五

2014 Pulima藝術節愛丁堡首演 台灣原住民在百年古城展現部落藝術活力

愚公移山】博客(部落格) 
google/ xinyugong.blogspot.com.au
              轉輯/新愚公


2014 Pulima藝術節愛丁堡首演 台灣原住民在百年古城展現部落藝術活力

【台 北訊】Pulima藝術節是台灣唯一以原住民藝術為主體的節慶活動,繼2012年舉辦第一屆Pulima藝術獎與藝術節後,原住民族文化事業基金會今年擴 大主辦,並將展演的舞台開展到西方最知名、最盛大的藝術節慶「愛丁堡國際藝穗節」(EIF),該會執行長拉娃谷幸將於本月10日,率領四組參加 Pulima藝術節的表演團隊前往。
這四組表演團隊包括阿美族的打擊樂團AMIS旮亙樂團(AMIS Kakeng Musical Group),結合原住民傳統音樂與爵士樂的傑出A Cappella團隊歐開合唱團(O-Kai Singers)。以及獲原文會、文化部補助,將赴愛丁堡藝穗節台灣季演出21場的冉而山劇場(Langasan Theatre)與蒂摩爾古薪舞集(Tjimur Dance Theatre)。他們代表台灣原住民表演藝術出征英國,為Pulima藝術節打造國際面貌。
四組團隊不論是音樂演唱、戲劇與舞蹈演出,都具備濃厚的文化根源,藝術表現也各有特色。例如,Amis旮亙樂團因為傳承和堅持創新,花了近五年時間訪查部落,又為了找出阿美族傳統樂器製法和音準特色,把傳統竹製樂器一件件重製,讓消失數十年的部落樂音精準重現。
歐開合唱團則巧妙融合原住民音樂文化、流行音樂、以及西方爵士樂風格,團員們不但擅長演唱原住民、華語、英語歌曲,更透過A Cappella的和聲,讓觀眾享受輕鬆愜意又精緻的表演。
冉而山劇場突破當代劇場美學,作品融入部落生活記憶和傳統儀式樂舞,將身體作為媒介,傳遞原本即屬於生命和自然的部落詩歌。
位於屏東三地門鄉的蒂摩爾古薪舞集,是一支以排灣族為主體的現代舞團。由廖怡馨與巴魯.瑪迪霖共同率領,大膽突破傳統,將樂舞形式融合意象的身體語言,運用實驗性的跨界藝術,建構出當代原住民新舞風。
2014 Pulima藝術節的主題為「城市部落」,探討各族部落歷經全球化影響,與20年來持續的原住民運動,形成現今部落與都市原住民的各種多元風貌。這與今年 愛丁堡國際藝穗節所探討的主題不謀而合,愛丁堡藝穗節總監表示,今年藝穗節的主題將是20世紀的衝突與戰爭,以紀念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100週年。
繼8月愛丁堡演出之後,旋即於10和11月舉辦的2014 Pulima藝術節,將由英國凱歸的冉而山劇場帶來新作《永恆的妮雅廬》、蒂摩爾古薪舞集演出《Umaq.烏瑪》,分別於華山1914文創園區、水源劇場 等地上演。歐開合唱團與Amis旮亙樂團,也將在華山戶外劇場免費演出。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