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人的人文素養 龍應台 2008-04-18 |
文學與價值判斷之關係 你如果只知道有岸上的白楊樹,而不知道有水裡的白楊樹的話,你做出來的價值判斷很可能是一個片面的、單層次的、簡單化了的價值判斷。也就是說,這兩個東西放在一起,文學能給我們的東西第一個是:它對於生活比較深刻的認識。 透過文學,你才能夠了解祥林嫂。你不能透過肉眼,當你走過村子裡頭的街道去對她有所了解。那文學跟藝術它也提供你的肉眼所看到的一種空間之外的另一種心靈的空間,這是另外一種現實。 文學使你看見現實的背面 如果你容許我用一個比喻來講文學跟藝術它所能夠提供的另外一種現實是什麼意思?我們可以假想有一個湖,湖裡當然有水,湖岸上有一排白楊樹,這一排白楊樹 當然是實體的世界,你可以摸得到,感覺到它那個樹幹的質地。但是你明明知道,這是我們平常理性的世界,現實的世界,所稱之為「實」的東西,但事實上有另外 一個世界,我們不去稱它為「實」,甚至不注意到它的存在,就是說,在水邊的白楊樹,不可能沒有倒映,它在水裡倒映,它永遠在那裡。而這個倒影,是你摸不到 它的樹幹,而且它那個倒影它絕對不是「實」的,它是當風吹來的時候,或者今天是有雲,或者沒有雲,或者說什麼樣的光,跟那個水波的蠢動,而造成那個白楊樹 的倒影永遠以不同的形狀,不同的倒影,不同的質地出現,它是破碎的,它是斷掉的,它是深淺不一的。 到底岸上的白楊樹才是唯一的現實,還是說水裡的白楊樹,才是唯一的現實? 事實上是沒有一個是完全的現實。兩者必須同時存在,沒有一個能單獨存在。但是在現實的生活裡頭,我們通常只活在一個現實裡頭,就是岸上的白楊樹那個層 面,手可以摸到的那個層面,眼睛可以看到的層面。而往往忽略了水裡頭那個「空」的,那個隨時千變萬化的,白楊樹事實上更真實存在的那個層面。 文學跟美的作用是時時刻刻提醒你除了岸上的白楊樹外,有另外一個世界可能更真實存在,就是在水裡頭那個白楊樹的倒影。 價值判斷與文學之關係 價值判斷,你如果只知道有岸上的白楊樹,而不知道有水裡的白楊樹的話,你做出來的價值判斷很可能是一個片面的價值判斷。 哲學-迷宮中望見星空 哲學是什麼?我們為什麼需要哲學? 歐洲有一種迷宮,是用樹籬圍成的,非常複雜。你進去了就走不出來。 不久前,我還帶著我的兩個孩子去巴黎狄斯奈裡走那個迷宮;進去之後,足足有半個小時出不來,但是兩個孩子倒是有一種奇怪的動物的本能,不知怎麼的就出去了,站在高處看著媽媽在裡頭轉,就是轉不出去。 我們每個人的人生處境,當然是一個迷宮,充滿了迷惘和徬徨,沒有人可以告訴你出路何在。我們所處的社會,尤其是「解放」後的台灣,價值顛倒混亂,何嘗不是處在一個歷史的迷宮裡,每一條路都不知最後通向哪裡。 就我個人體認而言,哲學就是,我在綠色的迷宮裡找不到出路的時候,晚上降臨,星星出來了,我從迷宮裡抬頭望上看,可以看到滿天的星斗;哲學,就是對於星斗的認識。如果你認識星座,你就有可能走出迷宮,不為眼前障礙所惑,哲學就是你望著星空所發出來的天問。 今天晚上,我們就來讀幾行「天問」吧。(投影打出) 天 何 所 沓,十 二 焉 分。日 月 安 屬 列 星 安 陳 何 闔 而 晦 何 開 而 明 角 宿 未 旦 曜 靈 安 藏 兩千多年以前,屈原站在他綠色的迷宮裡,仰望滿天星斗,脫口而出這樣的問題。他問的是,天為什麼和地上下相合,十二個時辰怎樣曆誌?日月附著在什麼地 方,二十八個星宿根據什麼排列,為什麼天門關閉,為夜?為什麼天門張開,為晝?角宿值夜,天還沒有亮,太陽在什麼地方隱藏? 基本上,這是一個三歲的孩子,眼睛張開第一次發現這個世界上有天上這些閃亮的碎石子的時候所發出來的疑問,非常原始;因為原始,所以深刻而巨大,所以人,無可迴避。 哲學與價值判斷之關係 掌有權力的人,和我們一樣在迷宮裡頭行走,但是權力很容易使他以為自己有能力選擇自己的路,而且還要帶領別人往前走,而事實上,他可能既不知道他站在什 麼方位,也不知道這個方位在大格局裡有什麼意義;他既不清楚來時走的是哪條路,也搞不明白前面的路往哪裡去。他既未發覺自己深處迷宮中,更沒發覺,頭上就 有縱橫的星圖。這樣的人,要來領導我們的社會,太可怕了。 其實,所謂走出思想的迷宮,走出歷史的迷宮,在西方的歷史發展裡頭,已經有一個特定的名詞,譬如說,「啟蒙」,十八世紀的啟蒙。所謂啟蒙,不過就是在綠色的迷宮裡頭,發覺星空的存在,發出天問,思索出路,走出去。對於我,這就是啟蒙。 所以,如果說文學使你看見水裡白楊樹的倒影,那麼哲學,使你能藉著星光的照亮,摸索著走出迷宮。 |
2015年4月5日 星期日
政治人的人文素養
訂閱:
張貼留言 (Atom)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